谈起当初为何会选择当一名护林员,平阳县鳌江镇西塘社区珍岙村村民吴声者把初衷归结于对山林的情感,“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山上的这片林子有感情。不为别的,就想把它们守护好。”
越是朴素的回答,往往更直击人心。随着珍岙村自发组织的森林灭火队的解散,其他队员四处奔走生活,最后只剩下吴声者作为护林员继续守着这片山林。一个人,一根打火棍,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
一天巡山近10个小时,
这是他护林的工作态度
珍岙村位于鳌江镇西北部,三面环山,植被丰富。吴声者负责的山林约有1000亩。
“山上树木多,就怕有火星苗子。干燥的枝条、树叶等等,一旦沾到火,其后果可想而知。”吴声者坦言,春节和清明节是他最为紧张的两个节假日。这两个时间段,除常规的防火须知宣传外,他还会守住进山路口,尽力劝说村民不要在山上点明火。“有配合的,也有不配合的,但我觉得能劝一个是一个,起码减少了潜在风险。”
如果说,劝说能减少潜在风险,那么,巡山的作用就是“防微杜渐”。清早,伴着清脆的鸟鸣声,吴声者会带着水壶、干粮以及一根打火棍等简易装备,然后直接钻进山林之中,爬山、穿林、蹚河……
在过去的20余年时间里,吴声者每月坚持巡山,每次用时大约10个小时。频繁的护林经历,也让他成了这片山林的“活地图”,小路通向哪里,哪些路走的人比较多,他心里都“门儿清”。“清楚方位,在处理突发火情时也能更加迅速。”
“发现哪里有火情,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吴声者说,在巡山途中,除缅怀离世的亲人外,还会碰到焚烧毛竹的情况。一些竹子老了之后,村民会将其砍倒,然后将其与竹叶一起焚烧、掩埋,“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让来年的竹笋长得更好,其想法并不坏。看到我上前劝阻,村民也会很配合地将火扑灭。”
扑灭山火第一个冲上前,
这是他护林的责任心
干了20余年的护林员,吴声者警觉性要比普通人高出不少。今年年初,在看到甬台温高速公路外笼山隧道上方有白烟冒出时,他没有半刻犹豫,带着两条打火棍就往山上跑。
“事发时间接近傍晚,于是我也跟着他往冒白烟的方向跑去。”直到现在,珍岙村书记陈永达想起这场救火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陈永达说,上去一看,火势着实不小,于是他一边配合吴声者紧急灭火,一边向鳌江镇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前期灭火工作主要是吴声者在弄,他动作很娴熟,拿着打火棍使劲拍打着着火点,由于我没有啥经验,只能在旁边辅助,观察火势及走向。”
谁知一眨眼,就看不到吴声者的身影。“说实话,真的被吓坏了。看着天逐渐变黑,我大声叫唤他,却没有回音,打他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陈永达就这样一直往上走,不停喊叫、寻找吴声者,最终在一处稍微宽敞的位置看到了他,“印象太深了!此时,火势得到了控制。他身上全是汗,整张脸涨得通红。有这样的护林员是我们村的荣幸,正是他的举动,才避免了山火的蔓延,保护了森林资源。”.
对于吴声者的举动,鳌江镇应急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也给予高度肯定。该负责人说,在接到指令后,他们就立即带着两支森林扑火队前去事发地开展救援工作,“赶到现场时,山林的火势蔓延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就接手后续的收尾工作。他能做到最短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开展施救工作,并为后续收尾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非常不容易。”.
“没有大家说的这么厉害。当时我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想着要尽快把火势控制住。”面对大家的称赞,吴声者显得有些难为情。说话间,吴声者又看了看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憨憨地笑了几声,“这片绿多美啊!趁着身上还有劲,能干就多干点。”(来源:平阳文明中心)